close

《看見李火增》薰風中的漫遊者.臺灣1935-1945,承載許多人的願念下,由臺北...

薰風中的漫遊者.臺灣1935-1945,承載許多人的願念下,在夏門攝影老師簡永彬的協助下,已經由臺北蒼璧出版社出版。 

庶民的生活永遠比偉人的虛幻更加鮮活與動人。國史館館長吳密察、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、廈門攝影老師簡永彬、政治評論員胡忠信、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等人一致推薦的難能可貴攝影集。

「臺灣總督府登錄寫真家」李火增,在日治時期透過一般人所難企及的萊卡相機,記錄下許多非凡珍貴的影像資料。從日治菁華期的1930年代,直到臺灣被捲入太平洋戰爭的烽火時代。在李火增的照片中,不僅還原了日治時期最後十年的社會樣貌,補足了文字敘述的視覺遺憾,同時更難能可貴的是完全呈現當時庶民生活的原貌,讓我們無需僅憑想像。

在李火增的世界中,猶如一位旁觀者漫步在當時社會、都市的各個角落,同時透過一張張的膠卷底片,重新帶我們回到當時社會的「日常」。在他的世界裡,無論是原住民、本島人、日本內地人,在一個無法再重新倒帶回轉的時空中,呈現出真實的族群融合景象,同時由和服、漢服、西服所交織成的影像居然是如此的毫無違和感。在事隔近80年之後的臺灣社會,或許能提供我們更進一步的反思。

本書編者王佐榮為臺灣近年多產新銳作家,積多年文史編著的經驗,除對書中內容詳加考證,還賦予了本書有如詩歌般的韻味。 

本書上市至今不及月已二刷出版,8月9日在「撫臺街洋樓」舉辦新書發表會,炎熱的午後不減藝文愛好者的熱情,擠爆2樓展示空間。在曾經短短只有二丁目距離的臺北城內「撫臺街」,我們竟然整整走了80年才到這一天。而被埋沒至今的庶民人文,如同「撫臺街洋樓」般稀有而堅硬的北投唭哩岸石建築,因為李火增的影像遺產得以完整保留當時風華,重現一個永遠無法倒帶的「美麗的存在」。

 

參考資料

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35/264182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llity2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